福州市长乐区审计局把审计一线作为“练兵场”,积极践行“人才+项目”培养模式,创新研究型审计激励机制,不断加强实务培训和实战历练,持续提升审计干部做好新时代审计工作的“硬技能”与“软能力”,审计工作效率和审计成果质量得到有效提升。
一、筑牢研究型审计“网底”,推行“人才+项目”培养模式。区审计局把研究作为审计人员解决问题、提高能力的基本途径,出台《长乐区审计局干部绩效考评办法》,积分制考核研究型审计工作情况,着重将高质量审计信息、研究型审计成果运用、大数据等方法创新运用等指标融入到人员晋升、岗位聘任、评奖评优等激励机制中,破除“干好干坏都一样”地躺平思维,激励审计干部不断夯实业务基础,深耕审计研究,精准高效履行审计监督职责。长乐区审计局作为福州市第一个出台干部绩效考核办法的市区县级审计机关,该做法获得《中国审计报》、省审计厅和市审计局官网推介。
二、业务引领拓宽战略视野,创新“项目+要情+信息+课题”淬炼模式。区审计局在“云联动”线上向上级审计机关电子数据处、社保处等职能科室“取经”、“借力”卫健、资规等区直部门政策咨询等方式学习拓宽战略视野的基础上,创新实施“项目+要情+信息+课题”模式,以项目量化审计信息、要情专报撰写任务的形式,推动审计人员探索审计新思路、挖掘研究成果。如医院经责审计项目组结合审计实践撰写着重揭示和反映卫生健康行业重大经济运行风险隐患的审计专报3篇,均获区政府领导批示;审计信息简报获《中国审计报》等媒介刊发13篇次;3篇课题论文获《中国审计》等杂志刊登,项目淬炼成果显著。
三、结合项目强化人才塑造,让审计干部用“真本事”换“真成果”。以“研究塑造人才”绩效考核让“审有成效”的干部“得有所显”,通过“研审相融”“事上炼”的方式锤炼审计干部,释放干部干事创业潜能,引导其深入钻研审计领域业务,不断提升问题突破能力,打造出具备能查能说能写审计本领的“综合性”复合人才。如医院经责审计项目组组长在审计现场实施过程中边审边研,审计项目“课题化”论文、简报等信息成果丰硕,获评全省审计重点工作宣传质效较好的个人;鹤上镇经责和自然资源审计项目组审计质量突出,获评福州市审计机关良好审计项目,两位项目主审在年度绩效考评中积分名次列前获评绩效优秀。(长乐区审计局供稿)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