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生处有人家
某日,我接到多年未曾谋面的友人电话,叫我本周日约上三五人去他老家做客。他家在上杭县南阳镇最北边的南岭村,毗邻长汀县涂坊镇,钟姓人家约占全村人户的70%,是上杭重要的少数民族村。外人一看有“岭”,就能猜到那地方的“远”和“陡”了吧。的确,那路蜿蜒曲折、那山崇山峻岭,真可谓山高路远。但友人再三相邀,我已无法拒绝了。
周日早上,春光明媚,鸟语花香,和煦的阳光透过云层洒向生机勃勃的大地。我约上三五好友,从上杭县城驱车出发前往将近二十年未见的南岭村,一路春风一路欢歌,不知不觉已到了山脚下的黄坑村了,离南岭村还有10多公里的山路,小车得加大马力开始爬坡,而大家的注意力也开始集中起来。因我坐在副驾驶座位上,就可以在较宽的视线范围内重温那条既熟悉又陌生的山路,现在的路比以前更宽更直更平坦了,全铺上了水泥,就像一条蜿蜒的带子穿梭在山间,小车行走在路上很顺溜。一路上,雨后初晴的山峦是那么翠绿、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的中国画那样,到处都是翠色欲流,流入云际。而那山顶上盛开的杜鹃花,则一团团、一簇簇地怒放着,它们红得似火、粉的似霞、白的似玉,美艳无比。看着眼前的情景,我不禁想起第一次上南岭村的情景。
20世纪,90年代,我曾和一位同学中师毕业后分配到南岭小学任教,8月底,我们打好行囊,就在山脚下的黄坑村路口等车上南岭,好有一副准备闯特区打拼的样子。可是我们等的车不是客车,而是运输的龙马车,那时的路只是刚用铲车铲出的一条山路,因没有铺水泥,故一下雨,黄泥路面泥泞不堪。待我们好不容易等到一辆龙马车,车上早已站满了人、装满了货,他们都是从南阳赶圩回南岭的村民,这些热情的村民就把我俩及行礼拉上车,车启动了,一摇一摆地向上努力攀爬,那马达声响彻整个山谷。坐在这样的车去爬山坡,要说不怕那是假的,于是我们都死死抓住栏板,一刻也不敢放松,而村民们却还在悠闲地谈论南阳圩上的“新闻”,什么商品便宜,什么商品贵……大约一个多小时后,我们才到了南岭小学,身上、脸上、头发上全都是尘土了。庆幸热情的钟校长为我们接风洗尘,准备了一条干净的毛巾和一盆清水。是呀,真的是要好好洗洗身上的尘土。这才让我真正体会到什么叫“接风洗尘”了。
我在南岭任教半年后,当时月工资才三百多元,而父母东拼西凑了五千余元,买了辆嘉陵70,出行就方便多了,从这以后就不用去挤龙马车了,但下雨天黄泥路湿滑,又下坡,车胎打滑则是常事,坐在我车后面的老陈老师,常把“摔里不摔外”的话挂嘴边,因为外面是山崖,而里面则是安全多……
回首当年,往事历历在目。此时,同去的好友一声“到了”,才把我从沉思中唤醒回来,速度真快,这次20多分钟就到达目的地了,友人早早在村口迎候多时了。跟随着友人的小车,不一会儿就到了他家门口,小洋楼真漂亮,真可与县城的别墅相媲美。这里山高林密、古木参天、竹林苍翠、溪流清澈、空气清新,令人心旷神怡,宛如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
在友人家吃过丰盛的午餐后,我们便迫不及待去村东村西寻找曾经的记忆。友人指着近处的小山坡,那是一片片茶园,沿着小道带我们先去参观茶园,与茶园主人见面后才得知,原来他还是当年因交不起学费差点辍学的学生呢,如今大学毕业选择在家乡创业,不单单做“南岭茶”,还种植金橘、生姜、百香果……,果园下还养了一箱箱的蜜蜂,园子里还弥散着蜂蜜的清香。茶园主人不就像辛勤的蜜蜂一样在酿造属于自己的甜蜜,酿造属于自己的成功吗?
一转弯,我们来到了曾经工作的南岭小学。如今的学校变得更漂亮、更整洁了,早已不见当年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的土瓦房了,而被钢筋混凝土楼房取而代之,只有当年我们种下的那几棵桂花树依然挺立在校园里,经历风风雨雨,现已枝繁叶茂,绿荫如盖,花香四溢,见证着南岭小学的变化。教师宿舍都是单身公寓设计,一人一间,现在的条件比以前是天壤之别了。友人说现在由于城镇化加剧,很多学生都转到集镇、城里读书了,目前只保留了一至四年级,学生不到百人,老师也只有5人。平常只有老人和孩子在家,年轻人大都去闯特区往大都市打拼了,在广东、浙江、厦门、泉州等地做工程、茶叶、石头生意了,吃苦耐劳的畲乡人把腰包赚得满满的。你们看,现在大部分村民都盖起来小洋楼,一座挨着一座,鳞次栉比。是呀,蓝天、碧水、小楼、田野、小溪、淳朴的老叟老妪、嬉戏天真的稚子……所有这一切,皆和谐地构成了一幅美丽的新时代乡村小康图。
临近傍晚,我们便与友人惜别,似醉非醉地行走在乡间宽阔的村道上,一路上我们感触良多,党的政策惠及千家万户,国家富强了,农民都过上了好日子了!
(上杭县审计局 黄庆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