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安是归途
早就听说灵山香火很旺。小时候记忆中,每到农历4月7日,村里老年人成群结队,或是步行,或者坐着拖拉机,上山焚香敬拜。有人说,这是封建迷信活动,但我一直不这样认为。
天气依然很冷,从室内到室外,寒气浸透着人们的每一个毛孔。大家裹得严严实实,我也一样,要拿出北方冬天独有的样子。路边,麦苗静静地躺在母体里,没有了夏季阳光雨露的滋润,显得慵懒,了无生机,但一眼望去,还是绿海无边,在广阔的天地里,蓄势待发,等待春暖花开。
近几年,国家把主要心里精力放在乡村振兴上,儿时记忆中的土路,一条条、一道道变成了水泥路。弟弟驾驶技术娴熟,约莫一个小时,车子便停在了山门口。极目远眺,一尊金色大佛映入眼帘。通往山顶的道路早已硬化,弟弟摆弄车子,在山下停当。
观光车来回双程,一位10元。购票上车,两三公里的路程,一溜烟功夫,便到了净慧寺。佛门乃清净之地,前来敬香的人们,少了些许喧嚣,大多表情严肃,或许是因为内心神圣的祈盼与希望必须在肃穆的氛围,才能得意诠释和表达。
环顾四周,向远处眺望。山峰层峦叠嶂,沟壑纵横,灵山处于其中一道山岭上。宗教建筑依山势而建,雕梁画栋,取对称格局,大小有十几座。
像其他善男信女一样,父亲母亲在每进入一座,见到一尊佛像,把点燃的香烛顶住脑门,双手合十,紧闭双眼,默默祈愿。双手贴地一次,磕头一次,三次完毕,把香烛插入香炉。
要在以前,我会认为这些行为非常滑稽可笑,但现在,经历告诉我,人们对苦痛地化解,对生活的祈盼,通过某种仪式感加以表达,也不失为一种让人释怀,坦然处之的生活哲学。而这种,虽不应大力提倡,但也不该被打压或者制止。所谓,信则有,不信则无。
听弟弟说,有的在外地发展的赶回来过年的人们,除夕之夜,新年钟声敲响之前,为争第一炷香,早早上山守住香炉,这种祈愿何其强烈,我内心为之震撼。
这些年,我在外地打拼,命运多舛,多有不易,父母自然心明如镜。母亲脸色凝重态度虔诚,跪拜时,深深地弯下了躯干,额头紧贴着蒲团,动作缓慢庄重。由于身份限制,我在旁边静静地看着,帮他们拿随身携带。
这次回乡,酝酿已久。除过疫情影响,更多的是内心彷徨与不安,总感觉有好多事情还没有做好,还没处理完毕,“无颜面对江东父老”,难见父母,内心难安。但随着日子的流淌,慢慢感觉,你再怎么努力对待日子,日子总在不停地给你出难题。解答完这一道,下一道,就在不远处等着你。
临行时,妻子给我整理完行囊,就自顾自地上班去了。由于北方天冷,孩子还小,她给我讲了不能同行的理由,讲得动情。虽然在理,但我还是“叹息”一生。
站在灵山山顶,大佛双耳垂肩,慈眉善目,神态安详,而双目里透射出来的那束光,似乎能洞察一切,看惯风云。
我站在大佛前,久久凝思,不忍离去。渐渐地,理解了妻子,愿她在我不在时,能过个好年。
月是故乡明,心安是归途。求得一世的心安,把距离变成人生旅途,是一生的修行。(泉州市审计局党总支王红波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