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城县探索大数据审计新模式成效显现
来源:福建省审计厅 时间:2021-08-03 10:52

  近年来,浦城县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坚持科技强审,加强审计信息化建设,增强大数据审计能力”的指示精神,改变人工查账的传统审计方式,积极探索大数据审计新模式,并逐步形成“数据采集、检索分析、疑点筛选、比对核查、成果共享”的审计思路,借助科技手段提升审计生产力,拓宽审计广度和深度,切实提升审计监督效能,连续三年荣获南平市审计系统信息化建设先进单位。 

  一是数据采集全面覆盖。县政府成立定期报送电子数据领导小组,由发改、财政、民政、农业农村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明确电子数据报送人、报送时间、报送内容,构建起电子数据定期采集和报送制度。在审计局机构改革中,增设“电子数据审计股”,配备4名获得审计署计算机审计中级水平证书的专业干部,组建电子数据采集和分析团队,定期采集财政和一级预算单位的财政财务以及相关业务管理的电子数据,并对获取的电子数据按照审计要求进行标准化处理,形成审计专业数据库,为大数据审计提供支撑和保障。去年以来,已实现对全县86个一级预算单位电子数据采集和标准化处理全覆盖。 

  二是检索分析互联互通。投入30多万元在全省县级审计机关中首家创建财政行业联网审计平台,建立了94个审计分析模型和分析应用模块,通过该平台可运用计算机技术,将标准化处理后的电子数据输入相关审计分析模型或分析应用模块,对财政部门国库支付、部门预算、指标管理、总预算会计、决算报表、非税收入和会计集中核算等系统进行数据检索分析,发现疑点,筛选排查,找出问题。如,今年开展的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审计中,通过数据检索分析,发现一些部门的预算执行率偏低、结余结转资金未上缴财政统筹等问题。 

  三是疑点筛选精准锁定。充分运用大数据审计在税收征管、精准扶贫、保障性安居工程和自然资源资产管理等领域的应用,先后查出某企业漏税35万元、违规发放产业扶贫资金23万元、危房改造补助资金9万元等问题。针对隐蔽工程、企业产量等人工难以核实的项目,调取供电、供水部门的相关数据进行筛选排查,测算核定相关工程量、产量。如,通过用电数据筛选排查,查出某地下停车场工程结算虚报5759个抽水台班,追回虚报工程结算款128万元;查出15家粮食加工企业疫情期间多报加工产量1991吨,追回补贴11.9万元。 

  四是比对核查不留遗漏。通过数据分析比对、疑点筛选排查,形成问题线索清单,再由审计干部进行现场核实确认,节约现场审计时间,提高审计时效。在自然资源资产审计中,应用GPSGISCAD、谷歌地球软件等大数据技术对地理信息数据采集分析、比对核查,利用空间地理信息数据对自然资源资产的实物量和生态环境质量的变化进行审计测算和核实,先后完成8个乡镇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通过林地利用现状图和土地利用现状图比对,发现了部分乡镇林地面积与耕地面积重叠的问题。 

  五是成果共享形成合力。将财政联网审计平台与扶贫资金在线监管平台、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对接平台实现成果共享,对全县扶贫资金的管理使用情况进行实时重点监控和预警,实现了监督关前移,使一些违纪违规问题及时得到发现并纠正,如,今年及时发现并纠正违规拨付的专项资金225万元,督促及时拨付乡村振兴资金1308万元,较好地发挥了审计“防未病”作用。同时,通过同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对接平台成果共享,衍生建立了生态领域检(察院)审(计局)衔接工作机制,实现法律监督和审计监督的优势互补,形成监督合力,增强监督实效,护航生态文明建设。检审衔接工作机制建立以来,共取缔非法采砂点7处、关闭污染企业2家,对2起非法占用林地案件提起公益诉讼,检审衔接工作机制成为南平市自然资源资产审计的浦城经验,《福建日报》、《八闽快讯》先后给予报道和推广。认真总结大数据审计经验并升华转化为理论文章,先后撰写了《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中的大数据应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缓冲区分析方法》等论文,在《中国审计》《审计月刊》等全国性刊物上发表。(浦城县审计局供稿)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链接